对比印度,我们怎能让真正的英雄心寒!
文/胡一刀
这个留着奇特胡须的人,成了印度的英雄。
严格说起来,他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英勇之处,而且还有会让自己国家可能尴尬的表现。
同学们大概都认识他了,他是在这次印巴冲突中被俘的印度空军中校阿比·南丹。他驾驶的飞机被击落,成了巴基斯坦人的俘虏。他说了不少巴基斯坦的好话,还在电视上说了印度媒体的坏话。
当他被释放回国后,受到了印度举国欢迎。
看着这一幕幕,结合不久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40周年纪念日时刷屏的,英雄“梁三喜”原型烈士家人在现实中的生活,刀哥心里的感受是五味杂陈。
1
投降与英雄
直到3月1日晚间获释回国,印度这位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并俘虏的空军飞行员阿比南丹,在巴基斯坦的“敌营”里待了足足58个小时。
尽管巴基斯坦方面流传出之前被俘虏时的照片显示,阿比南丹当时鼻青脸肿,而且脸上还有些血迹,不知是被巴基斯坦民众擒获时殴打的,还是弹射落地时撞伤的。
最令人惊讶的是,在3月1日即将被“交还”前,阿比南丹还录了一段视频,并通过巴基斯坦国家电视台发布。
在这个由巴基斯坦电视台播放的视频中,阿比南丹讲述了自己“获救”(被俘)的大致过程。他一边喝着茶,一边讲述巴基斯坦军方对他的“友好”态度。他说,“回到我的国家后我也不会改口。巴基斯坦军官非常关心我,是真正的绅士。我对巴军印象非常深刻”。
最重要的是,他还在视频中批评印度媒体,“总是夸大事实”,“一点微不足道的事物都会被(印度媒体)拿来以一种极具煽动性地方式给呈现出来,人们都被误导了。”
虽然一度因故延迟数小时,3月1日晚间阿比南丹仍旧顺利地从边境的瓦加口岸回到印度。
印度媒体以及印度民众就早早地开始为这位“空军英雄”造势。1日下午,就有不少印度民众在边境等待阿比南丹回国,他们挥舞国旗、击鼓跳舞甚至燃放鞭炮。当天晚间,印度电视台甚至直播了阿比南丹被“交还”的一幕。不少印度民众在社交媒体上称赞阿比南丹,包括印度总理莫迪。
然而,这位阿比南丹中校刚刚回到印度,马上就把自己对巴基斯坦方面的称赞抛到九霄云外,公开向印度空军高级将领表示,虽然自己在巴基斯坦没有受到身体方面的酷刑,但却遭受了很多“精神折磨”。
这样的阿比南丹中校,算是英雄吗?
其实,他在巴基斯坦录制的那段视频里有一段话,已经很好地说明了如果按照更苛刻的标准,他是否真正算得上是一位严格意义上的英雄。
他说,“我的降落伞到达地面时,我身上带着一把手枪。地面上有很多人。我只有一个办法来自救:扔下手枪,然后跑掉。大家追着我,这些人情绪高涨。就在这时,两名巴基斯坦军官赶来救了我。”
可能保守点说,在一些人眼里,这算是投降吧。
同样是飞行员,2018年2月3日,一架俄罗斯空军打击叙利亚反政府非法武装的苏-25攻击机,被反政府武装用单兵肩扛防空导弹击落。俄罗斯飞行员罗曼·菲利波夫成功弹射,此时他已经被反政府武装分子包围。
如果投降,他也会有条生路。
但后来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这一视频显示,菲利波夫藏身在乱石后方,在几乎被武装分子包围的时刻,高喊了一句“为了弟兄们!”,然后拉响了手雷。在巨响中,几道黑烟从乱石后方升起!
宁可自杀殉国也不愿被敌人俘虏,这样的英雄精神当时感动了很多人,包括一些美国军人。
2
两条分割线
说句实话,在战场上的中国军人,如果像阿比南丹中校那样,很难被称得上是“英雄”。 而像菲利波夫那样的英雄,中国军人就有不少。
在离我们最近的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中,中国军人涌现出很多真正的英雄。他们为了保卫国家的领土和领土上的人民,在战场上洒下了鲜血,甚至献出了生命。
但是,这些战斗英雄在牺牲后,他们的家人有的并没有得到应有的照顾。
比如说,前段时间在很多人微信朋友圈刷屏的,电影《高山下的花环》中英雄梁三喜原型——第13军39师115团二炮连副连长王发坤烈士一家,现实的生活被两道分割线截成了三段不同的人生:
第一道分割线是1979年5月,王发坤在三个月前牺牲的消息传到他妻子,这个当年只有26岁的彝族女人还带着两个孩子,那时对这一家来说,天真的塌下来了。这个家庭前不久还计划着在王发坤从副连长位置转业后,能过上像普通家庭那样幸福美满的生活。
自那之后的30年里,这个生活在贵州大山深处,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海拉乡新村村大坪子组的烈士遗孀李金花,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,过着艰难的生活。山区土地贫瘠,家里有2亩多薄地,一年只能种一季玉米,一年忙到头只能解决温饱,存不下钱。
在电影《高山下的花环中》,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是,英雄梁三喜牺牲后,留给家人基本没有什么,只有因父亲去世借战友钱的一张欠帐单。
现实中,王发坤烈士在牺牲后,收到包裹里有丈夫上战场前给她的一封信。在信中王发坤嘱咐妻子李金花:“借了部队和战友2000块钱,欠的账,你一定替我还上……咱人走了,账不能赖……”
李金花先是用那笔抚恤金和慰问金还了800元的债,剩下的1200元也曾想贷款早点还上,但信用社担心她一个女人家没有还款能力,就没贷给她。为此,她起早贪黑,没日没夜地干活,一分一分地攒钱还债。30多岁时,李金花就满头白发。
这样的生活,一直持续到2009年。
在对越自卫反击战30周年的日子,当地媒体发掘出《高山下的花环》梁三喜原型王发坤烈士遗孀李金花的故事,引起了多家媒体的跟踪报道。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集到这个贫困山村里的烈士家庭。
这个英雄烈士家庭出现在人们眼前时,让很多人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:
一间看上去非常破旧的茅草房,一个看上去75岁、实际年龄只有57岁的苍年老妇,一张身穿70年代“橄榄绿”的军人遗像。
2005年,积劳成疾的李金花生病无钱治病,从此落下了病根,再也不能干重活了。几年后,李金花的两只耳朵也出现了问题,听力严重下降。
而在那时,自己的丈夫牺牲后安葬在哪里?她不知道,也没有人告诉她。每当过年或清明的时候,她的儿子不知道该朝哪个方向向父亲磕头。
在媒体的关注下,第二条分割线来了。
自2009年之后, 王发坤烈士一家如今贫困的境地被媒体报道后,为了“不让遗孀愁,不让遗孤忧”,毕节当地政府和军队部门纷纷捐款捐物,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英雄的敬仰和对烈士遗属的关爱。
2010年,威宁县委县政府等多个单位共同出资,为李金花一家修缮了住房。这个家庭再也不用住在土房里了,靠烈士抚恤金精打细算地过日子。
另外,他们也终于获得了准确的消息,王发坤烈士安葬在云南屏边县烈士陵园。分别近三十后,一家人终于能“团圆”……
2016年,根据媒体的报道,当地政府又为李金花一家在原来的地方翻建了一个新楼房,宽敞明亮,也不再漏雨。全国各地的人在看到媒体报道后,也自发赶到李金花家,对英雄表达敬意,献上爱心。
3
珍惜真英雄
说实话,不管怎样,看到英雄的遗孀和他的家庭越过越好,能让我们这些平凡人心里好受一些。看看当初媒体报道时那些真实,又让人不敢相信的镜头,我们确实难以掩饰心中的愧疚。
怎么能让一个战场英雄在为国牺牲后,家人却活得如此凄惨?我们不能让英雄的在天之灵感到寒心,不能让那孤儿寡母在失去了家庭支柱后,就失去了生活信心。
如果王发坤没有为国家牺牲,没有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走上战场,他们也许是一个幸福的家庭。我们应该珍视英雄,珍视英雄及他们的家人为我们做出的巨大牺牲。
今天,实事求是地说,在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之后,还有不少像王发坤这样在战场倒下的英烈,英勇负伤的军人,他们家庭仍生活得很艰辛,成为了困难群体中的一员。
好在,随着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让更多人看到希望。退役军人事务部先后围绕退役军人接收安置、优待抚恤、就业创业和关心关爱等方面出台了12个政策性文件。今年还将推进《退役军人保障法》的提交审议。
珍惜英雄,不让英雄寒心,已经在中国成为一个强烈的共识。
反过来看,印度阿比南丹中校回国后受到“英雄礼遇”那一幕,也衬托出我们那些真正英雄更值得去珍惜。
政府把战俘当英雄,符合印度的政治文化传统。军人在印度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。被俘军人的处境和待遇会受到其他军人的特别关切,这让印度政府和军队必须善待他们,不然会受到印度反对党和社会人士的攻击。
印度社会以职业道德要求军人。跟一些国家的军人崇尚宁死不降、杀身成仁的文化传统不同,印度是一种“人性本乐”的文化,他们认为军人是一种职业,只要尽力了,即使被俘和投降也不违反职业道德。
印度社会也认为被俘,甚至投降但不背叛国家都不算是耻辱,被俘军人回来仍然可以得到尊敬和荣誉。
那么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,不去珍惜我们的英雄呢?
感谢龙兴春教授对本文的支持。
文中图片来自网络
往期精彩回顾: